最近,电视剧《长安的荔枝》正在热播。一千多年前,杨贵妃点了一份5000里远的“外卖”,差点让“外卖小哥”李善德人头不保,一场不可能完成的“保鲜”任务,也让审计人从中找到审计的“保鲜”秘籍。
要有挑战不可能的勇气。就算失败,我也想知道,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。这是《长安的荔枝》一书封面上的一句话。42岁的李善德,只是一个普通“打工人”,十八年的摸爬滚打终于让他在城中购得一处陋室,却也因此背上沉重的房贷。然而,雪上加霜的是,李善德在同僚的巧言哄骗与醉意朦胧下,稀里糊涂地接下了运送荔枝的差事,被封为“荔枝使”。如果是今天,就是一个快递的事;但在古代,五千多里的超远距离,加之,荔枝一日色变、两日香变、三日味变的特性,成为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面对如此绝境,挚友韩洄和杜甫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建议:韩洄劝李善德趁机大捞一笔,为家人谋得后路后坦然赴死;杜甫则鼓励他放手一搏,在绝境中寻找生机。李善德经过痛苦思索,最终选择前往岭南,亲自探寻荔枝保鲜的秘诀。
审计人又何尝不是呢?他们时常面临时间紧、范围广、任务重、人手少的现实,一张看似寻常的审计通知书,背后可能是堆积如山的凭证、盘根错节的关联交易或刻意设置的障碍。从绝望到破局的勇气,李善德没有坐以待毙,他选择直面“不可能”。而审计人同样需要这份勇气:敢于质疑看似合理的解释,敢于深入业务最复杂的“深水区”,敢于查真相、说实话、报实情。这份勇气,源于对专业准则的坚守,更源于对职责本分的敬畏,告诫审计人要勇敢在不可能中寻找真相的缝隙。
要有与时间赛跑的智慧。抵达岭南的李善德遭遇了重重阻碍,各路人的为难,资金的匮乏、劫杀、宦官夺功等危机接踵而至,让他举步维艰。走投无路的李善德,接受了商人苏谅抛出了橄榄枝——以资金换取通行证,这才解决了资金问题。获得资金后,他便全身心投入到荔枝保鲜的试验中,尝试盐水、竹筒保鲜法,反复测算最优路线,清晰记录每一站交接,纵使无数次的失败,巨额资金的消耗,累死了271匹马,也都未能磨灭他的意志。最终,在好友阿僮的启发下,他终于摸索出一套可行的运送方案,确保荔枝能在十一天内送达长安。
这何尝不是审计“限时”中的精密艺术。审计工作同样被“报告日”这一目标任务驱动,审计人需要有李善德般的“精算师”头脑,在时间压力、任务压力、资源压力之下,要始终保持专业冷静,紧紧围绕审计项目列出时间表,画出路线图,打好提前量,运用系统思维和大数据方法高效开展审计工作。然而,在限时办结模式下,速度不能以牺牲审计质量为代价,要严格记录审计程序、证据、结论,确保审计工作经得起复核与时间的检验,在有限时间内实现审计效果最大化。
要有枝叶总关情的良知。后来,宰相杨国忠发出的一纸公文让李善德后背发凉,公文中要求的并非仅仅是运送一批荔枝,而是数量庞大到几乎要将荔枝林彻底砍伐殆尽。尽管李善德万般无奈,也只能硬着头皮去完成,导致果农两年无收。浩浩荡荡的运送队伍,最终送到的仅有一骑两坛十串荔枝,本可借此机会平步青云的李善德,在反思一路上的民不聊生后,选择为良知发声。质问宰相和皇帝:荔枝与国家,不知相公心中到底如何权衡;圣人心中,又觉得孰轻孰重?因此,李善德全家流放岭南。不久后,安史之乱爆发,长安城陷落,皇帝与贵妃逃离,荔枝的故事也随之沉寂。
审计人何尝不是当代的“荔枝使”?独立客观地“运送”一份关于经济真实合法效益的审计报告,正是这份在压力下坚守良知、敢于说“不”的勇气,定义了审计的尊严与价值,也彰显了审计的为民与无私。从账簿资料到审计报告,从政策跟踪到民生保障,从“致广大”到“尽精微”,从为国而审到为民而计,审计人也在“枝叶总关情”中坚信:我们守护的不仅仅是数字的真实,更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防线。
审计之路漫漫,愿我们都能怀揣着李善德的奔跑勇气、精算智慧与那颗永不蒙尘的赤子之心,在数字的丛林中,为真实与信任开辟出一条坚实的道路。(高宗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