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层内部审计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,是强化基层单位自我监督、防范风险、提升管理效能的关键抓手。当前,基层内部审计在促进经济规范运行、保障政策落实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,但仍存在审计质量参差不齐、成果运用不充分、监督合力不足等问题。进一步提升基层内部审计质效,需从制度规范、方法创新、整改落实、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发力。
一、完善制度体系,夯实审计工作基础
健全的制度体系是保障内部审计规范运行的前提。基层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,制定涵盖审计计划、实施、报告、整改等全流程的管理制度,明确审计职责、权限和程序,确保审计工作有章可循。
首先,细化内审程序规范。从项目立项到整改闭环,每个环节均需制定标准化操作指南,确保审计证据充分、定性准确、处理恰当。其次,完善质量控制机制。建立审计报告复核制度,引入交叉审核、分级审批等措施,减少审计偏差。最后,强化责任追究。对审计过程中出现的失职渎职行为明确追责条款,倒逼审计人员履职尽责。
二、创新技术方法,提升审计效率
传统的审计方式已难以适应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需求,在开展内审工作过程中,通过引入新技术、新方法提高审计质效。
一方面,加强信息化建设。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,对财务数据、业务数据进行交叉比对,快速锁定问题疑点,提高审计精准度。另一方面,推进审计资料数字化归档,建立结构化数据库,方便快速检索和调阅历史审计资料。此外,可尝试运用人工智能辅助审计,如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政策文件与执行情况的匹配度,提升审计效率。
三、强化整改落实,增强审计成果运用
审计的价值不仅在于发现问题,更在于推动问题整改和制度完善。基层单位在内审工作中,应建立“发现问题—整改落实—长效预防”的闭环机制,确保审计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。
一是建立整改台账。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分类登记,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时限,实行销号管理。二是加强跟踪问效。定期开展“回头看”,对整改不力的科室部门予以通报或问责,防止“屡审屡犯”。
四、优化队伍建设,提升审计能力
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审计质量。基层单位应多措并举,打造一支政治过硬、业务精湛的内审队伍。
一方面,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。通过招录专业人才、组织业务培训、开展案例研讨等方式,提升内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实操能力。另一方面,完善工作机制与流程。在内审工作中,明确各环节责任分工,减少重复性工作,提高审计效率。合理安排审计任务,避免长期高强度审计工作影响队伍稳定性,同时通过团队建设、经验分享等方式增强凝聚力。
提升基层内部审计质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,需要制度保障、技术赋能、整改强化、人才支撑。只有多管齐下,才能推动内部审计从“有形覆盖”向“有效覆盖”转变,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。未来,基层单位应进一步探索审计创新路径,使内部审计真正成为规范管理、防范风险、服务决策的重要工具。(赵国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