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,内部审计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,内容由专门化向多元化转变,方法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,人员由单纯的会计人员向复合型审计人才转变。内部审计要立足新的形势,就必须更新观念,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,才能全面、充分地发挥“免疫系统”功能,保障审计工作健康发展。
一、树立“有为才有位”的思想,努力提高审计质量
审计质量是影响审计工作效果的关键因素,是审计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。审计部门要牢固树立“有为才有位”的思想,强化质量是第一生命线的观念,着力提高审计效果。根据项目特点,科学拟定审计方案,认真收集审计证据,真实完整做好工作底稿,精心撰写审计报告,强化审计复核,抓好审计监督,加强后续审计,确保审计结果落实,采用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,加大审计软件运用,提高审计效率。要围绕单位中心工作和任务,注重全过程审计,对重点项目、重要事项实施全过程跟踪,实现事后审计向事前、事中审计转变。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审计对象情况比较熟悉的特点,优化审计流程,提高审计效率,着力抓好审计整改意见的落实和督办工作,建立跟踪落实制度,并在下次审计中重点检查,从制度、程序上确保落实审计意见,务求取得实效。
二、做好沟通协调,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
一般来说,审计部门在审计监督过程中,对下属单位部门的管理及财务活动的监督是容易奏效的,查出问题也是能够做到依法纠正和处理的,但对本级部门实施审计时,就不能不有所顾忌,这就必然制约和弱化了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。良好的审计环境,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,在和谐的环境中开展审计工作,往往会事半功倍,反之会阻力重重。审计人员不能等、不能靠,要着重在主观努力上下功夫。一是做到勤宣传、勤汇报,要主动开展工作,用审计成果赢得领导的重视和支持,以不断提高和增强审计的地位和权威。二是“左右有朋友”,要在思想上求理解,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协调,在服务上求配合,既要侧重监督,更要把工作重点放在规范管理和提高服务水平上,使有关单位认识到审计工作不是一项“整人”的工作,而是一项“监督人、帮助人、引导人”的工作,真正能对单位建设的提高有所帮助、有所促进,并以此取得领导和被审计单位的支持。三是“处事有原则”,用好工作赋予的“尚方宝剑”,在讲究策略的前提下,以事实为依据,以法规为准绳,挺直腰杆,用自己的行动强化审计监督的威慑和防范作用。
三、适应新形势新情况,努力拓宽审计领域
近年来,内部审计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财政财务审计,而是逐渐拓展到提高经济管理、中心工作和服务水平上开展审计,积极开展对重点领域、大额资金、重点项目和事关组织切身利益事项的审计工作,不断拓宽审计领域,充分发挥职能,力争有“为”,确“位”。在拓宽审计领域的过程中,要正确处理好业务扩大和保障质量的关系,运用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手段,合理安排审计项目,科学调配审计资源,实现审计项目数量与质量的同步提高。
四、加强多层次培养教育,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素质
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,新形势下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和转变,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就显得更为重要。一是要加强业务技能培训,树立“终身学习”和“学习强审”的理念,积极参加培训和后续教育,努力提高自身素质。二是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,强化依法审计、客观公正的观念,着力培养审计人员的奉献、严谨、敬业和廉洁精神。三是要敢于坚持原则,全面履行审计职责;四是要实事求是,注重效果,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措施,规范管理,提高后勤保障能力。
总之,新形势下内部审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,只有不断学习,及时调整,更新观念,真正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审计职能的作用,将内部审计的作用全面、充分地发挥,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组织的战略目标和管理需求,为稳健运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。(李金鑫)